超级稻亩产创世界纪录,农调人的DNA动了~
近日
#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纪录#
冲上了热搜
“亩产1251.5公斤!
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
距离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又近了一步~
作为一名农产量调查人
刻在骨子里的
“测产”DNA也动了!
粮食产量的增长
凝结了无数国人的智慧和汗水
古代粮食亩产和现代粮食统计
也随着时代变迁
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古代VS现代
让我们穿越千年
先去了解一下
我国历代的粮食产量吧!
小 说 明
由于缺乏成体系的统计方法,古代的粮食产量没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不少古人充当起了"野生"农产量调查人,他们对粮食产量进行了自发性的"田野调查",从这些零散的统计调查资料中,我们对古代的粮食产量可以窥见一二。
古代的粮食亩产
NO.1 汉 代
《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西汉政治家晁错之言:“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以此推算,西汉亩产约为3石。
仲长统在《昌言•损益》中说:“今通肥硗之率,十稼穑之人,令亩收三斛...”一斛等于一石,可见东汉亩产与西汉相近,也是亩产3石。
汉代小亩合今市亩0.288亩,考虑到复种等因素,汉代亩产3石折合成现在的产量大约是264斤。
NO.2 唐 代
《通鉴》说:“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亩产约1石。
《新唐书·崔弘礼传》说,崔弘礼“于秦渠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亩产也约为1石。
唐亩产1石折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亩产约合334斤,与汉代相比有明显增长。
NO.3 宋 代
关于南方水田的亩产,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中说: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每亩出米二石”。
关于北方旱地的亩产,王韶在《宋史·食货志》中说:“治千顷岁可得三十万斛 ”。这里提到的亩产3斛是指稻谷。
宋代南方水稻亩产较高,折合现在的387斤,但北方产量较低,南北方平均亩产约为309斤。
NO.4 明 代
北方《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南方是稻麦两熟田,据《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常田亩产3石。
明代耕作水平提高,粮食亩产比宋代有所提高,南北方平均亩产约合346斤。
NO.5 清 代
清《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米1石,相当于亩产稻谷2石。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秋禾指的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为3石。
由于双季稻的推广,清代单产有了一定提高,折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亩产约为367斤。
怎么样?
看完上文小科普
是不是对古代的粮食亩产有了一定了解~
趁热打铁,再去get下
现代的粮食统计小知识吧~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小 说 明
可以看出,和古代的估算数据不同,现代的粮食产量数据精确到小数点,这主要归功于抽样调查的普及和“实割实测”的广泛应用。
每到收获季节
国家统计局各基层调查队的
农产量调查员们就会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实割实测"
获取准确的一手产量调查数据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
一起来了解一下稻谷产量数据
是如何诞生的吧~
现代的粮食统计
01
1.抽选样本地块。在稻谷收获季节,在样本村内进行“踏田估产”,预估种植目标作物的自然地块的单产,按估产水平降序排队,在播种面积累计的基础上,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办法抽选5个测产地块(不足五个地块的则全部抽取)。
2.放置小样本。在抽中的实测地块中,采用斜线、“品”字等放样方法,半距起点, 等距放置 3个实割实测小样本,小样本面积为 10 平方市尺,用测规确定位置和范围。
02
03
3.计算单产。对测规范围内的稻谷进行割取,注意测规内一穗不漏,测规外一颗不收。装袋,标记,然后进行脱粒、烘干、测水、称重并扣损,根据实测亩产计算公式得出当季该作物地片亩产。
古今的粮食产量调查小科普
就到这里
屏幕前的小伙伴学到了吗~
在农作物收获季节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
他们戴着草帽、拿着测规、拎着测产袋
穿梭在金黄的稻浪中
为科学、准确地获取
粮食产量数据而奔走
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让我们为辛勤的“农调人”点个赞吧!
参考文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新余调查队
精彩回顾
点亮在看,为农调人!
原标题:《超级稻亩产创世界纪录,农调人的DNA动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