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漢字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基本介紹
中文名:賦外文名:fu釋義: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屬性: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拼音:fù代表作:《阿房宮賦》、《洛神賦》
介紹,賦的來源,漢賦的體式,賦的特點,表現手法,漢賦四大家,
介紹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賦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之為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接《楚辭》,兼收戰國縱橫之文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相關因素的基礎上,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賦的來源“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漢賦的體式漢賦繼承了《楚辭》形式上一些特點,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又吸收了戰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內容上著力“體物”,也注意到“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情志。此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嚴謹,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即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範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騷體賦是賦體文學興盛的開端,是從先秦時期到漢高祖時,繼承了楚辭的特點,依舊使用“兮”字,枚乘的《七發》奠定了賦體文學的基礎。散體大賦產生於賦體文學的發展時期,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登基之前,這段時間的賦體文學風格以雄大壯闊為主,因而又被稱為“散體大賦”,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化策劃人、辭賦作家薛剛首先提出了“漢代五絕”的概念,認為賦也是五絕之一,他認為:“賦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文學體裁,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體。在中華古典文學體裁中,賦‘包括宇宙,總攬人物’,極大程度地利用了漢字字形構造的特點,在字形排列上給閱讀者強烈視覺刺激。賦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文化、代表漢字和漢語優勢與特色的文體。”賦的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像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表現手法賦比興是詩經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種表現手法之一。賦是鋪陳排比的意思,相當於近代的排比修辭方法,南宋的朱熹認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東北)。除蘭台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相關詞條
賦(漢字)賦,fù,從貝從武。以征而收。(1) (形聲。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徵收)(2) 同本義 [Tax]賦,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兩都賦(漢代班固賦作)《兩都賦》是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創作的大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據其自序,自東漢建都洛陽後,“西土耆老”希望仍以長安為首都,因作此賦以駁之...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
賦都賦都,即中國賦都,指中原文化發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陽。此稱謂來源於著名辭賦作家周曉明先生在2007年4月8-11日洛陽辭賦峰會(即“2007年中國-洛陽辭賦創作研討會...
賦體賦體,辭賦學名詞。賦體是指辭賦的體制或體裁,對於辭賦的創作有其相應的創作規範。辭賦體裁不同,風格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根據辭賦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不同,辭...
賦有[] 詞語名稱: 賦有 詞語解釋: 勞動人民~忠厚質樸的性格 be endowed with (qualities or characteristics) 勞動人民賦有忠厚質樸的性格。 Working people are ...
詞賦詞賦,漢語辭彙。拼音:cí fù釋義: 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因此後人稱賦體文學為“詞賦”。後亦指詞和賦。...
破窯賦《破窯賦》相傳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
賦篇《荀子·賦篇》詩賦十篇由荀子創作於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賦名篇的文學作品。荀子提倡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對重整儒家典籍賦予重要貢獻。...
北京賦《北京賦》是由廖奔寫的一篇文章。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
神女賦(戰國時期宋玉賦作)《神女賦》是戰國時期辭賦家宋玉創作的一篇賦。此賦賦序寫作者夜夢神女,乃告於楚襄王,楚襄王命其作賦;正文則先細緻描寫神女的容顏、裝飾、儀態和作者向神女求愛...
明月賦(賦文)《明月賦》是大坪文學家於明業於端午之夜有感而發所寫的一篇賦文。作品一經出版(陸渾文學2012版)就在嵩州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頗為佳傳。...
洛神賦(三國曹植賦作)《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
牡丹賦(唐,舒元輿賦作)《牡丹賦》是唐代詩人舒元輿的代表作,是辭賦中的上品,也是第一篇詠頌牡丹辭賦。賦前有序,序中追述了唐代洛陽牡丹的起源、來歷、以及寫賦的動機等等,還用一問...
芙蓉賦(三國曹魏曹植賦作)芙蓉賦,三國時曹植的詞賦。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芙蓉賦,三國時曹植的詞賦。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
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
蜀都賦(西晉文學家左思的賦作)西晉文學家、山東臨淄(今淄博)人左思所寫,系他著的“三都賦”(另為《吳都賦》、《魏都賦》)中的一篇。當時人們為傳抄此賦,京城洛陽的紙也因而漲價,故有“...
詩詞歌賦(傳統文學概稱)所謂詩詞歌賦,是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學的概稱;雖然如此,這一稱謂幾乎可說是也已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學的大成。其中,詩詞在人們的通常思維中...
三賦三賦,讀音sān fù,漢語詞語,指唐代租、庸、調。...... 當代散文作家陳夫做有三篇系列散文被寓稱為“陳夫三賦”,形成三篇有關人生情懷的姊妹系列作品。在這...
新重慶賦《新重慶賦》,辭賦作品,作者陳恩田,創作於2005年在重慶召開的亞太市長峰會,作為獻禮之作,該辭賦作品被雕刻成亞洲第一大紅木匾牌,堪稱“亞洲第一匾”。...
賦形賦形,漢語辭彙。拼音:fù xíng釋義:1、謂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體。 2.謂模擬形體。...... 賦形,漢語辭彙。 拼音:fù xíng 釋義:1、謂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體...
新北京大學賦新《北京大學賦》是一篇由日照著名詞作家冷為峰先生於2017年10月為“北大建校120周年”創作的文章...
幾賦”漢揚雄《甘泉賦》:“般倕棄其剞劂兮(般音班), 王爾投其鉤繩。”清張惠言《館試匠成翹秀賦》:“選公輸 ,命王爾 ,量修輪,度丈咫。”...
三都賦(左思古文)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予以高度評價,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姜亮夫認為《三都賦》作於291年。白居易...
買賦原是館陶公主獻給漢武帝的一所園林),終日以淚洗面,遂輾轉想出一法,命一個心腹內監,攜了黃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賦,請他寫自己深居長門的閨怨...
美人賦(司馬相如辭賦名作)《美人賦》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開頭假設自己(第一人稱)受誹謗,引出下文自己不好色,而且用古代聖賢作襯托,重點寫赴梁途中的艷遇,再次突出自己...
小賦小賦,篇幅較短,多用韻文,句式種類多樣,側重於抒寫個人心理活動、托物言志、詠物抒情、針砭現實。採用鋪排手法,語言較漢大賦樸素。...
大中華賦(王宇斌賦作)《大中華賦》是辭賦作品,有多位辭賦家以此為題創作辭賦作品,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陳恩田、王宇斌(天山客)。二者對於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和民族精神都有或詳或略的論述...
熱門詞條
離歌I
張國棟
一夜又一夜
張涵雅
彰化肉圓
plurk
健康食譜
曾根菜津子
內山伶也
心跳
崇實
Proxy
魔術快斗
仆街
霍思燕
蘇杭
裝潢
通貨膨脹
Alive
美人圖
捷克隕石
摩摩喳喳
瓊絲
Courier
寶貴十架
太平洋
艾美特
產後減肥